合院民居。楊宸供圖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滿族的民居形式與家宅文化多與漢族的相近,但又保持著一定的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居特點,是在整體布局上采用中軸對稱的合院式形制,而正房入口卻偏置一側不在軸線上,西側次間開間寬度也大于東側次間,這種建筑形式被形象地稱為“口袋房”。
獨特的“口袋房”
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北京紫禁城建筑規制嚴謹,嚴格按照中軸對稱的原則建造。然而,其中有座宮殿卻是個特例,它整體上不對稱,內部結構也十分特殊,這就是軸線上的滿族風格建筑——坤寧宮。它在東側次間開門,室內西側四開間設南、北、西三面環炕,屬于典型的“口袋房”建筑形式。
“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是滿族民居的三大特點?!翱诖俊庇址Q“斗室”,傳統的滿族民居多坐北朝南,面闊為三間或五間,東次間開門,進門便是外屋(伙房),西側幾間為里屋(臥室),整個房屋如同一個口袋。據推測,“口袋房”的建筑格局是以滿族早期“地窖子”式住宅為原型,將門開在灶屋以隔絕冷空氣,里屋不開門也是為了保暖。該民居形制早期是為御寒而創建,后來逐漸成為一種被普遍接受的房屋樣式。
呈口袋形的西屋是滿族人家最重要的居住空間,屋內的炕以南、北、西三面環炕最為常見,稱為“萬字炕”,實為“彎子炕”??坏膬深^連接著灶臺,上鋪蘆席,席上鋪大紅氈。白天炕中央布置矮腿炕桌,左右鋪陳條褥,平時吃飯待客、讀書寫字,都在炕上進行。南炕左面為尊,一般專供一家之長所用。
“口袋房”的窗戶分上、下兩扇,窗戶外糊上高麗紙。糊之前,要把鹽水和酥油攪拌后涂于紙上,糊上后,還要在窗紙上淋油,這樣既可增加室內的亮度,又可避免窗紙被雨淋濕。
典型的北方傳統民居四合院
隨著人口的增加,滿族人家在正房之外加建東西廂房與門房,四合院便應運而生。所謂四合,即東、西、南、北四面圍合,形成一個“口”字形的建筑布局。
滿族人家的四合院院內靠門洞處一般建一矮墻,為影壁,或磚砌,或以木柵,以強調內外有別,富貴人家還會在影壁上繪日出云海、龍鳳呈祥等圖樣,表達美好愿景。院子中間偏東南處,立有碗口粗、八尺高的木竿“索羅竿”,竿的四周必須保持潔凈,這是源于“天人合一、萬物有靈”的整體觀,表達對天地自然的尊崇。正房前院有十字形的甬道,正房后有菜圃,也可種植花木果樹,如棗樹、石榴、海棠、玉蘭、牡丹等,裝點庭院的同時寄予家族子孫興旺、吉祥順心的美好心愿。如此四合院院連院、戶連戶,就形成了堡子、囤子。
滿族人家的四合院于遼代已初具規模,歷經金、元、明、清數百年的營建,四合院從平面布局、內部結構到細部裝修,逐漸形成“京味風格”,并最終成為我國北方滿族聚居區典型的居住形式。
四合院里看傳統文化
我國四合院民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尊長崇禮”的傳統文化。正屋居中,建于院落中軸線序列的高臺之上,占據整座住宅的最佳位置,通常由家中的長輩居??;東西廂房對稱縱向排列在正屋兩側,多為子女晚輩居住。正屋與廂房在建筑規模和屋頂樣式上也有等級之分,正屋的建筑面積、基座高度、臺階數量都為一院之首,處處體現著尊老敬老的傳統觀念。
滿族人家四合院的桿式大門原本十分簡易,由于受中華傳統文化“門堂之制”的影響,后來“門”與“堂”分立,門的地位被提高,成為整個住宅的重要部分。四合院的大門從低到高分為桿式大門、墻式大門與屋宇式大門。在最具代表性的“如意門”(屋宇式大門)的門楣上,通常雕有漁樵耕讀、花鳥魚蟲等精美圖案。進了四合院大門后,還有垂花門、月亮門等。垂花門是分隔內、外宅的重要標志,也是院內最華麗的裝飾門,色彩鮮艷,檐口椽子為藍綠色,望木為紅色,圓椽頭為藍、白、黑相套的寶珠圖案,方椽頭則為藍底金色萬字紋或菱花圖案,兩邊的倒垂蓮柱頭更是五彩繽紛。
我國四合院是中華民族家宅文化的映現。其傳承發展至今,不僅承載著人們對禮制精神的尊崇,也寄托著對家族興旺的企盼,體現著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研究基地。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專項“中華民族共同體視覺形象聚類分析與圖譜建構”(項目號 20VMZ008)研究成果?!?/span>
(編輯:文靜)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