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nzv39"><form id="nzv39"><nobr id="nzv39"></nobr></form></form>
<form id="nzv39"><nobr id="nzv39"><nobr id="nzv39"></nobr></nobr></form>
<address id="nzv39"><listing id="nzv39"><meter id="nzv39"></meter></listing></address>

<form id="nzv39"><nobr id="nzv39"></nobr></form>

      <form id="nzv39"><listing id="nzv39"><meter id="nzv39"></meter></listing></form>
      <form id="nzv39"><nobr id="nzv39"></nobr></form>
        <address id="nzv39"><listing id="nzv39"><meter id="nzv39"></meter></listing></address>

          歷代帝王廟:中華民族“大一統”理念的生動體現
          來源:《中國民族報》 許偉 發布日期:2022-09-09瀏覽(10)人次 投稿收藏

            坐落在北京市阜成門內大街的歷代帝王廟,始建于明代,迄今已有近500年歷史,是明清時期專門用于祭祀歷朝歷代帝王先祖的皇家廟宇。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上,曾經有許多民族登上過歷史舞臺。我國歷史上共有460多位帝王,涵蓋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夏商周時代的王和秦漢至明清時代的皇帝,歷代帝王廟選擇入祀188位。乾隆還就此帝王譜系提出“中華統緒不絕如線”的斷言。歷代帝王廟承載了中華統緒一脈相承的特殊意義,展示了中華文明5000多年從未中斷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大一統”理念的生動體現。

          北京歷代帝王廟。

            1、祭祀歷朝歷代帝王先祖的皇家廟宇

            祭祀歷代帝王,在我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傳統?!皣笫?,在祀與戎”,《左傳》言簡意賅地道出了古代政權的兩件大事。其中,祭祀屬于禮制活動,禮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抖Y記·祭法》記載,凡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御大災、能捍大患者,皆“有功烈于民”,值得祭祀。自五帝時代,祭祀黃帝即為“國之典祀”,之后各個時代的不同王朝均通過不同形式祭祀前代帝王,這種祭祀活動體現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從未中斷、一脈相承。

            秦漢以來主要是在帝王陵寢或帝王肇跡之地祭祀,隋代對此進行規范,形成定制。唐代天寶年間,開始在國都建廟祭祀,唐玄宗在長安修建三皇廟、五帝廟、周武王廟和漢高祖廟,分別進行祭祀。

            明代是我國古代都城帝王廟的真正出現時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遂詔建歷代帝王廟,創一廟之中合祭歷代帝王之制。洪武六年(1373年),“以五帝、三王及漢、唐、宋創業之君,俱宜于京師立廟致祭,遂建歷代帝王廟于欽天山之陽”。次年廟宇建成,后遭遇火災,又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易地建成于雞鳴山之陽,命大學士宋訥撰寫《敕建歷代帝王廟碑記》。如今,廟、碑雖已不存,但《明實錄》載有平面圖,碑文亦見于文獻著錄。

            明永樂帝遷都北京后,對歷代帝王的祭祀僅附屬于南郊天地壇之祀,長達百年。明嘉靖帝規范禮制,于嘉靖十年(1531年)選定阜成門大街原保安寺舊址修建歷代帝王廟。次年夏,新廟落成,規制高于南京舊廟。

            北京新廟,正殿稱景德崇圣殿,重檐廡殿頂,四面坡,雙重檐,面闊9間,進深5間,殿柱60根,皆金絲楠木。正殿兩側為東西配殿,單檐歇山頂,面闊7間,進深3間。配殿南設兩座燎爐。正殿后面有祭器庫。正殿前為景德門,門外東跨院為神廚、神庫、宰牲亭和井亭,院外設鐘樓。西跨院為遣官房、典守房等。廟門臨街,對面建影壁,廟前街建東西牌樓,兩座牌樓間,名景德街。

            清代對歷代帝王廟倍加重視。雍正七年至十一年(1729年至1733年),雍正帝對廟宇進行大規模修繕。今景德崇圣殿內707塊天花板上的金坐龍彩畫,即此次大修的遺留。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要求改變景德崇圣殿的瓦頂顏色,將原來按廟制覆蓋的黑色琉璃瓦頂和綠色瓦邊,全部更換為皇帝使用的純黃色琉璃瓦,外檐彩畫改為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彩畫,把景德崇圣殿的規格提高到紫禁城的乾清宮級。

            同時,雍正、乾隆親書5篇碑文,建有4座御碑亭,矗立在景德崇圣殿兩側,大殿與御碑交相輝映,闡述祭典思想,彰顯皇家氣派。乾隆時期,廟門前修建3孔石橋,橋兩側各立下馬碑,碑文“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由漢、滿、蒙古、藏、回、托忒6種文字刻寫,以昭示清朝統治疆域的廣大,增強各族官民對歷代帝王廟的尊崇與敬畏。清代后期,在西跨院設關帝廟,獨祀關羽,遂成“廟中廟”格局。

            總的來說,歷代帝王廟保留了明代主體建筑和基本格局,清代全面修繕,提高等級,添加御碑,整座廟宇氣勢恢宏、莊嚴凝重,盡顯皇家風范。

          歷代帝王廟景德崇圣殿內景。

            2、明清兩代共同構建統一多民族國家歷代帝王祭祀體系

            對于歷代帝王廟,明清兩代皇帝的主張雖不盡相同,卻是前后互補和矯正糾偏的關系,核心是完善統一多民族國家帝王祭祀體系。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深感歷代帝王開基創業來之不易,遂在京師南京建廟,集中崇祀三皇五帝和統一天下的開國帝王共16位。朱元璋創建歷代帝王廟,意義非同小可,他第一次用廟宇祭祀的形式彰顯了中華一統帝系的歷史傳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開國帝王中入祀了元世祖忽必烈。朱元璋曾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為戰時口號,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朝后,又理性回歸到“胡漢一家”和“華夷無間”的歷史與現實中,肯定元世祖忽必烈“治安之盛”的功德,把他列入中華正統帝系。此外,朱元璋還以“世祖有功德于燕土”為由,命在前朝元大都金城坊(今北京白塔寺以南地區),單獨修建元世祖廟,由地方官府每年致祭。

            太廟是我國古代皇帝祭祀自家祖先的廟宇,以“先祖居中,左昭右穆”之禮排列位次。歷代帝王廟把入祀帝王的朝代早晚,視為先后輩分,依太廟之制排列位次。于是,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猶如一個“大家族”的列祖列宗,“塑成袞冕坐像”,盡享祭祀。朱元璋曾三次親祭歷代帝王廟,以示尊崇古今一統之意。

            朱元璋還親自審定37位歷代名臣從祀,遂成正殿主祀歷代帝王,東西配殿從祀歷代名臣之格局,使歷代君臣得以同廟享祀。

            明嘉靖帝在北京新建歷代帝王廟。與南京不同,北京歷代帝王廟只設神位不設塑像。建廟時就有翰林官姚淶上奏,請求罷祀元世祖忽必烈,結果被禮部駁回,理由是“胡元受命九世,世祖最賢”,且“太祖睿斷有確”,祖制不得更改。廟成之后,又有禮科給事中陳棐上奏說,“宜撤忽必烈及其臣木華黎等五人神主”。嘉靖帝從之,于是罷祀元世祖忽必烈。歷代帝王廟元世祖之缺位,一直延續到明朝末年。

            平心而論,嘉靖帝再建北京歷代帝王廟,是其功;罷祀元世祖,是其過。他面對蒙古族韃靼部的北患之擾,沒有采取化干戈為玉帛的良策,反而以撤除元世祖君臣發泄怨氣,激化矛盾,有弊無利。乾隆皇帝批評他“置一統帝系于不問矣”。

            順治是清軍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6歲繼位,由其叔父多爾袞攝政。多爾袞把朱元璋等明朝諸帝牌位從太廟移入歷代帝王廟奉祀,使用太廟祭祀自家先祖,以此宣告大明國祚終結、大清繼統肇基,昭示其正統地位。此外,恢復對元世祖忽必烈的祭祀,新入祀了元太祖成吉思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女真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和金世宗完顏雍。

            順治帝親政后,贊成把朱元璋等明朝帝王牌位移入歷代帝王廟奉祀,支持復祀元世祖忽必烈,并親祭歷代帝王廟,“以抒景仰前徽至意”。同時,順治帝接納漢臣顧如華諫言,增加商周漢宋明各朝的7位“守成賢君”入祀。順治去世后,8歲的康熙繼位,4位滿族大臣輔政,否定順治帝主張,入祀帝王又回到多爾袞時期。

            康熙在位61年,深感在這個古老大國做皇帝之艱辛與不易。他在人生的最后兩年,以非凡的帝王經歷和史觀學識,徹底改革廟祀制度??滴趿辏?721年)夏,康熙帝頒布諭旨,闡釋了兩個重大問題,首先說明祭祀歷代帝王之原因:“前代帝王,既無后裔,后之君天下者,繼其統緒,即當崇其祀典?!边M而糾正入祀帝王的民族偏向,指出只崇祀開國帝王、未入祀治國守業帝王的弊端,用排除法劃定入祀底線“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要求禮部據此議定入祀方案。

            次年夏,禮部拿出整體入祀164位歷代帝王的方案,主要入祀三皇五帝和夏商周及兩漢唐宋元明等大一統王朝的創業與守成之君,并入祀與宋朝南北對峙的遼、金帝王??滴醯刍菊J可,但指出“尚有應詳細斟酌者”,然未及進行,康熙就于當年辭世。

            雍正帝在第一時間落實了康熙遺愿,使歷代帝王廟發生了空前變化,從過去只崇祀少量的開國君臣到大量入祀了治國守業的君臣。雍正帝在位13年,5次親祭,大修廟宇,還親書了《歷代帝王廟碑》。

            乾隆皇帝在位時,歷代帝王廟已歷經300多年,有了很大發展。他還能為歷代帝王廟做些什么呢?事實證明,乾隆的建樹與貢獻更加卓越。他從25歲繼位到75歲高齡,6次親祭、5次賦詩、4次撰寫碑文,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重修歷代帝王廟,把正殿規格提高到“乾清宮”“奉先殿”級。二是提出“法戒論”,倡導辯證效法前人的功德與力戒前人的教訓,并作為祭祀要義。三是把“中華統緒不絕如線”作為入祀帝王的最高準則。據此準則,乾隆帝增加東晉、南北朝、唐、五代、金等25位帝王入祀,撤出東漢的桓、靈二帝,終使入祀帝王達到188位。

            至此,明清皇帝共同構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歷代帝王祭祀體系。

          乾隆皇帝御筆“中華統緒不絕如線”。摘自乾隆四十九年“命廷臣更議歷代帝王廟祀典諭”?!”疚膱D片均由許偉提供

            3、“中華統緒不絕如線”的標志與象征

            在歷代帝王廟景德崇圣大殿內,188位帝王齊聚一堂,同享崇祀,肅穆莊嚴。統一多民族國家歷代帝王祭祀體系突出了中國歷史的延續性,表現了“中華統緒不絕如線”的重大歷史特點,是中華文明5000多年一脈相承、連綿不斷的的珍貴文化遺產。

            尊崇中華統序的一脈相傳。明太祖朱元璋“重一統”,入祀的三皇五帝被視為中華之首,歷代帝王都是大一統時期的開國帝王,把元世祖列入其中,是朱元璋對中華統序延續至元朝的認可。清康熙、雍正皇帝針對只入祀開國帝王的不足,又增祀治國守業的帝王,開啟創守之君共享崇祀的新局面。乾隆皇帝從“中華統緒不絕如線”的高度,認為中華帝系既要有正統王朝的創守之君,也要有割據時期“偏安之國”的帝王入祀,終使歷代帝王廟成為體現“中華統緒不絕如線”的標志與象征。

            “中華統緒不絕如線”,是乾隆對中華治統(帝系)一脈相傳的別樣表述,形象生動,極為精當。乾隆用筆在心,用詞考究,表現在緒字與線字的對稱上,即中華治統自緒端開始,就像一條完整的線條,任何情勢下都沒有中斷過。

            尊重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上,曾經有許多民族登上過歷史舞臺。歷代帝王廟入祀的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中,既有大量來自漢族的帝王,也有來自北魏拓跋鮮卑族、遼國契丹族、金國女真族、元朝蒙古族等北方少數民族的帝王。在建廟之初,朱元璋入祀了來自蒙古族的皇帝忽必烈,在廟祀鼎盛時,來自滿族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皆自覺融入到中華統序之中,這都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最好的證明。

            入祀帝王有標準,祭祀要義有明示。中華文明崇尚功德,尊崇三皇五帝為恩澤中華的治統之首,歷代各族帝王崇祀有功德于民者,且以“法戒兼資,古可為鑒”為祭祀要義??滴醯弁砟昝鞔_限定,那些因暴虐無道、荒淫失德而被殺或亡國的昏暗之君,不得入祀。乾隆帝更是明確提出了歷代帝王廟的祭祀要義是“法戒論”,即對入祀帝王也不要盲目崇拜,因為在他們身上,值得效法的成功之道和引以為戒的失誤教訓都有,祭祀歷代帝王的本意,就是在無形之中獲得這種感悟和啟示。

            從歷史角度觀之,帝王作為國家最高治權行使者,同時也是文化傳承第一責任人。歷代帝王廟所體現出的傳統不絕如線,文化一以貫之,便是中華文化強大生命力的生動例證。

            4、講好歷史故事,發揮當代價值

            今天的歷代帝王廟占地2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達6000平方米。建筑群坐北朝南,以中軸線形成縱深排列,共有各形制文物建筑26處。整體布局規整莊嚴,彰顯出皇家廟宇的尊貴和氣派,承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為進一步講好歷代帝王廟的文物故事,解讀歷代帝王廟的文化內涵,發揮其當代價值,2007年7月,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作為文物系統國有博物館而設立。博物館逐步完成了展覽陳列體系,推出景德崇圣殿原狀陳列展覽、“回望·選擇——明清皇帝與歷代帝王廟”專題展覽、“功在社稷 德協股肱——歷代帝王廟從祀名臣”專題展覽、“三皇五帝與百家姓”專題展覽等。展覽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并引入多個互動項目和多媒體展示,使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在輕松愉悅中全面了解歷代帝王廟,于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同時,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還先后出版了《歷代帝王廟史脈》《歷代帝王廟從祀名臣》《歷代帝王廟100問》等圖書,并圍繞歷代帝王廟文化內涵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常年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公益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

            千古帝王廟,悠遠中華史。如今,歷代帝王廟不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典藏研究機構,更是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基地。探源中華文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代帝王廟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積極作用。

            (作者許偉系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物學會原副會長,北京歷代帝王廟管理處主任王潔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文靜

          [字號: ]


          網站聲明
          本網站是國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網站,所收集的資料主要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也不具有任何商業目的。如果您發現網站上內容不符合事實或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電話:010-82685629 電子郵箱:zgmzb@sina.com
          感謝您對我網的關注!

          最新新聞

          專題

          更多>>
          • 中華建筑文化
          • 美麗家園
          • 荷花綻泉城  民舞譜華章
          97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品

          <form id="nzv39"><form id="nzv39"><nobr id="nzv39"></nobr></form></form>
          <form id="nzv39"><nobr id="nzv39"><nobr id="nzv39"></nobr></nobr></form>
          <address id="nzv39"><listing id="nzv39"><meter id="nzv39"></meter></listing></address>

          <form id="nzv39"><nobr id="nzv39"></nobr></form>

              <form id="nzv39"><listing id="nzv39"><meter id="nzv39"></meter></listing></form>
              <form id="nzv39"><nobr id="nzv39"></nobr></form>
                <address id="nzv39"><listing id="nzv39"><meter id="nzv39"></meter></listing></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