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云錦展示。
上圖:“新時代 新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彭水苗繡重慶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紹玉展示并介紹苗繡?!≈袌D:“美好生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觀眾體驗感受草編技藝?!∠聢D:“茶和天下”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展——參展人員展示茶禮茶俗。
“新時代 新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美好生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茶和天下”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展,4個板塊亮點迭出;來自全國各地的332名非遺傳承人、284個非遺項目參展參演……8月25日至29日,以“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簡稱“非遺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行。
除主會場展演活動外,本屆非遺博覽會還舉辦了構建中國特色非遺理論與實踐研究體系高端論壇、非遺策展論壇暨傳播案例分享會,以及“中國味道”大運河沿線非遺美食節、“華服之美”非遺服飾秀等分會場活動。
延續文脈 連接生活
從江蘇徐州香包到四川唐昌布鞋,從貴州苗繡到海南黎錦、藤編,從內蒙古《格薩(斯)爾》到新疆《瑪納斯》……在本屆非遺博覽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實地考察過的多個非遺項目,以圖片、文字、影像等方式集中展示,彰顯了黨中央對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對非遺傳承人的深切關懷和期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我國非遺保護體系日趨完善,非遺保護理念深入人心。目前,國務院已公布5批15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文化和旅游部認定5批3062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設立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支持對1805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記錄?!蛾P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等綱領性文件密集出臺,強化頂層設計,為做好新時代非遺保護工作明確了目標方向和主要任務。
本屆非遺博覽會期間,赫哲族伊瑪堪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吳寶臣等前來參展,精湛的表演引來觀眾駐足欣賞。同樣吸引大家的還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唱千年的英雄史詩《瑪納斯》展演,幾位傳承人的說唱展示極富感染力,贏得觀眾的陣陣掌聲。
“伊瑪堪是赫哲族口耳相授、世代傳承的民間口頭說唱藝術,被譽為‘赫哲族百科全書’。近年來,從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到八岔赫哲族鄉,都建立了伊瑪堪傳習所,并制定了代表性傳承人的培養目標,切實傳承保護伊瑪堪?!眳菍毘颊f。
彭水苗繡重慶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紹玉的展位前總是圍滿了人,大家一邊欣賞繡品,一邊問詢刺繡技藝。感受到觀眾的濃厚興趣,李紹玉干脆將一幅苗繡長卷鋪開,借這幅心血之作詳細介紹非遺保護傳承成果?!敖陙?,從政府到研究機構,大家越來越重視和關注非遺,我們的信心也更足了,動力更大了?!崩罱B玉欣慰地說。
傳承保護非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非遺與現代生活接軌,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讓更多的人共享保護成果。
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首批參與高校之一,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一手“牽”著非遺傳承人,一手“牽”著設計師、藝術家和藝術機構,探索“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多樣化方式。在本屆非遺博覽會上,設計師李依蔓代表學院參展,帶來的非遺萬花筒、音響等產品格外引人注目?!拔覀兣c傳承人一同尋找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推動產品設計、制作與非遺深度融合,讓業界看到非遺發展的更多可能,讓人們擁有更多的非遺產品選擇?!崩钜缆f。
燦爛文化 一河相承
流淌千載的大運河穿越歷史,燦爛文化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板塊,運河沿線八省市的非遺項目匯聚一堂,再現沿運省份“同宗同源”又“和而不同”的風土人情,勾勒出一幅流淌的“詩與遠方”畫卷。
北京兔兒爺、京劇臉譜、景泰藍制作技藝等北京特色非遺項目齊聚北京展區,彰顯濃厚中國風;太極拳、光山花鼓戲、仰韶彩陶制作工藝、唐三彩燒制技藝等河南非遺項目,以展示、展演方式呈現中原文化底蘊;天津、河北和安徽展區內,匯聚了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曲藝、民俗等多個門類,體現豐富文化內涵。
扁鵲脈學診法現場診脈,平度草編、博興草編和費縣手繡現場制作,山東琴書、山東快書現場展演……山東展區帶領觀眾沉浸式感受齊風魯韻,讓民眾現場體驗大運河上山東非遺的生機與活力。
“活力浙江”展區特設“浙江非遺GO”數字專題體驗區,云平臺聚合“展覽+電商”兩大專區。觀眾戴上VR眼鏡即可深度觀摩桐廬剪紙非遺技藝,親身體驗數字技術賦能,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進入“水韻江蘇”展區,首先看到的是位列四大名錦之首的“云錦”。因其用料考究、織造精細、錦紋絢麗、格調高雅,云錦在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特貢”之物,故有“寸錦寸金”之說。眼下,在非遺博覽會上,人們只需花幾百元就可將一件精美的云錦文創產品帶回家。南京云錦研究所品牌部經理何冠奕介紹,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云錦,傳承人也在積極“上新”,這次帶來的云錦卷軸和云錦剪紙都是“親民版”,很受歡迎。
資源轉化 全面賦能
一頭挑起技藝傳承,一頭挑起萬家生計,非遺在代際傳承的同時,成為全面鄉村振興的有力引擎。
“美好生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邀請云南劍川木雕非遺工坊、四川羌族草竹編研學體驗培訓非遺工坊、內蒙古白狼林俗樹皮畫非遺工坊等46家非遺工坊參展,立體展示非遺和鄉村振興彼此賦能、相得益彰的探索和成果。
在四川羌族草竹編研學體驗培訓非遺工坊展位,展桌上擺放的蟋蟀、蝴蝶、螃蟹、蝸牛等栩栩如生。這家工坊的特別之處還在于創新開展研學體驗活動。在當地非遺保護中心的支持下,該工坊根據中小學生和高校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學習特點,設置了不同類型的社會實踐,把傳統的“非遺進校園”做成了“鄉村體驗課”。
經過設計、分色剪制、揭離和粘貼,一片片白樺樹樹皮變成奔馳的駿馬、婉約的仕女……這就是白狼林俗樹皮畫。樹皮畫不但變廢為寶,還在當地鄉村振興中起到重要作用,拓展更多發展空間。
在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板塊,可以看到這樣的生動實踐:廣西依托壯族織錦技藝等非遺項目,組織實施技能培訓,建設非遺工坊47家,帶動就業1405人;海南依托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等非遺項目,建設五指山香蘭黎族織錦傳習有限公司非遺工坊等12個非遺工坊,帶動當地就業2440人;湖南湘西七繡坊非遺工坊累計培訓繡娘1200余人,使繡娘們實現“帶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養活家”的目標……
非遺源自鄉土民間,是鄉村寶貴的文化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1100家,不僅把文化資源轉化為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文化產業,也讓非遺保護傳承基礎更牢靠、發展更長遠,使各族群眾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
人茶相“和” 生生不息
我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制茶技藝自成體系,各種飲茶習俗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在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展板塊,沁人心脾的茶香就是向導。以“和”為核心,該板塊圍繞40余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非遺代表性項目,從茶路、制茶、傳承3個方面展示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與傳播,展示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產生活、心靈修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和諧相處的思想理念。
我國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禮、茶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湖南千兩茶展區,觀眾可以一邊品口感甘醇的黑茶,一邊觀賞原生態的懷化“茶山號子”展演,為充滿力量的千兩茶“花卷踩制技藝”喝彩,感受舌尖與視聽的多重享受;在內蒙古奶茶展區,茶香與蒙古族長調民歌將人們的心神帶往遼闊的草原。行至廣西瑤族油茶制作技藝展區,人們還可以在傳承人的現場展示中,感受“打油茶”這一獨特技藝。
此外,福鼎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德昂族酸茶等特色茶葉也齊聚展會現場,讓觀眾在觀展的同時體驗豐富多彩、底蘊深厚的中華茶文化。
非遺是凝聚人心的紐帶,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非遺保護傳承注入新的強大動力。中國非遺博覽會這一平臺,全面展示人民群眾共享非遺保護成果,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ū疚膱D片由非遺博覽會主辦方提供)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