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土家族聚居村彭家寨。 徐涵供圖
在群山逶迤的武陵山區,一座座吊腳樓臨水而立、依山而筑,鱗次櫛比、頗為壯觀。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布依、侗、土家等民族的傳統民居,多分布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土家吊腳樓的營造技藝愈加精妙、裝飾手法愈加豐富,可謂干欄式建筑文化中的明珠。
武陵溪峒的“人世仙居”
武陵山跨貴州、湖北、重慶、湖南等地區,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帶,丘巒起伏,雨水充盈。諸山環抱間,更有酉水、清江、郁江流過,遂成一幅壯麗的山水交疊、梯田迭層的畫面。在這方土地上,生活著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土家族。武陵土家,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
在長期的山林農耕生產中,土家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習俗,并產生了與之相適宜的建筑形式,形成了獨特的建筑文化。
水稻是土家農耕經濟的主要產物,在耕種條件有限的山地,土家族因地而為,兼種薯類、苞谷、茶葉等經濟作物,維系著農事生產與山水生態的平衡。土家人樂享自然山林,衍生出大量與農事活動相關的特色民俗活動,例如擺手舞、茅古斯舞、銅鈴舞等。土家聚落最為重要的公共建筑是擺手堂,堂內供奉著土家先祖與神話傳說人物。每逢傳統節日,土家群眾“男女相攜,翩躚環繞”,跳起質樸的擺手舞,唱起歡快的擺手歌。此外,土家女兒婚嫁的“哭嫁歌”、土家織錦西蘭卡普、火塘火鋪上的熏肉、席鋪而臥等,這些具有土家特色的生活方式亦反映在他們住所的空間形態上。
井院式吊腳樓的形成與成熟
武陵山區自古便是一處謐靜角落,于山林深處,土家人用匠心和智慧發展出高度成熟的干欄木構建筑——吊腳樓。干欄是我國南方地區普遍采用的一種居住形式,用樁基架空房屋以適應崎嶇的地形,避除蟲蛇之害;輕盈開敞的圍墻可以有效地通風除濕;挑檐深遠的坡屋頂用以遮蔽雨雪。土家吊腳樓最具特征的是架空的廂房,也稱“龕子”,其優雅輕盈的建筑輪廓、翼角飛翹的屋檐、裝飾精巧的懸空走欄、曲線遒勁的刀把挑梁,彰顯了土家匠人的高超技藝。
土家吊腳樓以龕子作為廂房,并在形制上不斷發展變化。從最簡單的一字形“座子屋”到一端懸空的“鑰匙頭”,再到兩端兼作廂房的“撮箕口”(又稱三合水),是土家吊腳樓從干欄式獨棟體量向井院式組團體量的嬗變,甚至在一些地區還形成了“四合水”“兩進抱一廳”等極富漢族建筑特色的土家合院。
土家工匠在賦予山地吊腳樓建筑變化的同時,還利用穿斗木構架的結構特點,簡化了架構的連接,形成一種自結構框架、圍護體系到構造節點都具靈活性、適應性的“裝配化”木構建造體系。這一建造體系不限于日常民居,在土家聚落中的風雨橋、涼亭、糧倉、擺手堂甚至涼亭街等公共建筑中皆有應用。
干欄建筑文化的匯聚與融通
可以說,土家吊腳樓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匠作智慧,而這一融眾家之長的建筑杰作背后,是各民族營造文化的融合。
土家族主要聚居分布的湘、鄂、渝、黔地區,正是西南百越與漢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地帶。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西南百越人的遷徙路線與干欄建筑的嬗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我們可以看到,西南少數民族的干欄式建筑文化不僅在空間上自西向東分布,亦表現出時間發展的序列。從西南邊陲之地傣族原始的吊腳竹樓,到云南哈尼族、貴州侗族、湖南苗族等別具民族文化內涵的干欄木構民居建筑,再到融合漢族建筑文化而形成的高度綜合系統化的土家井院式吊腳樓,這一漸進式的發展脈絡,反映了我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從未中斷。而土家吊腳樓作為干欄建筑文化的明珠,正是我國多民族建筑文化匯聚融通的縮影。
(編輯:張雪娥)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