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瑤寨風光。金欣供圖
作為溝通嶺南地區和中原地區的一條通道,南嶺走廊連接了桂北、桂東、湘南、粵北等地,自古就是瑤、苗、壯、侗、水、布依、畬等眾多民族的聚居地區。
瑤族在華南地區分布廣泛,瑤族的聚落選址和村寨景觀因居住環境、生活習俗的差異而各具特色。大體來說,住在平地的瑤族,村寨與周邊漢族村落大同小異,建筑多為土木或泥木結構;生活在山地的瑤族,村寨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建筑多為干欄式吊腳樓?,幾宕逭粌H是瑤族民眾生產生活的場所,更是其生活智慧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文化景觀。
逐水而居 依山而建
南嶺地區各民族長期雜居,形成了共生共榮的居住形態。南嶺走廊上的各民族因自然地理、遷徙歷史、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差異,聚落村寨表現出不同的風貌樣式,但其營建方式又彼此相仿,皆以土地堂、社廟等儀式空間為核心,呈現由中心往外延展的聚落格局。
南嶺走廊是瑤族歷史上由北往南遷徙的重要通道,源于北方的瑤族先民先是渡洞庭湖到達湖南境內,后向南及西南遷徙至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其中湖南與兩廣之間的遷徙路線復雜,瑤族在三地之間迂回往復,最終集中于湘桂一帶。這一區域山巒眾多,易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胺簿郾姄U者,欲久支歲月,及給養能自給自足之故,必擇險阻而又可以耕種,及有水源之地。其具備此二者之地,必為山頂平原及溪澗水源之地,此又自然之理?!边@是國學大師陳寅恪對聚落選址的描述,也極貼合瑤族聚落的選址特點,即很大程度上考慮自然因素的制約,選擇依山傍水之地,同時利用地形以增強防衛能力。
瑤族村寨分布的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當居住地為山地丘陵時,瑤寨多依山而建,順應地形,具有很好的山地生活適應性?,幷v究整體布局,建筑沿山體層疊而上,幢屋毗連,層次分明,形成獨特的瑤寨風光。
水與人類文明的起源息息相關,水量豐沛之地往往是聚落村寨的發祥地?,幾宕逭鹚?、依河而興,呈現順應地勢的散點半集中形態,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也造就了瑤寨與水系之間的關系。在水系流量較大、河道較寬、河網密布的平原地區,瑤寨呈多線性分布于河道一側的緩坡或臺地上,臨水而生。而建于平壩或半山坡上的瑤寨,通常三面環水,生產生活便利。
中國古代哲學中,“氣”是構成自然萬物的基本要素,中國傳統堪輿文化認為蘊藏山水之“氣”的地方是理想的居住地?,幾寰勐洹安仫L聚氣”的擇址模式,也是綜合了多種影響因素的居住智慧。
風雨橋:詩意棲居的文化符號
瑤寨周圍,樹木蔥郁,風景秀麗。蜿蜒的河流豐富了瑤寨內部的建筑布局,同時也成為水系景觀營造的基礎,由此產生的風雨橋等景觀建筑,為人們的公共生活提供了自然而充滿生趣的空間場所。風雨橋,瑤族同胞又稱之為“涼橋”或“福橋”,不僅是瑤族村寨的標志性建筑,也常見于侗、苗、壯等民族聚居村寨。風雨橋通常建在村前的河流上,寄托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些村寨即便周圍并無河流,也要在村口田野上修建風雨橋,以求風水護佑。
風雨橋通常由廊亭、跨橋及墩臺組成,橋身多為木結構,靠鑿榫銜接。橋面鋪板,兩旁設置圍欄、長凳,形成長廊式走道。墩臺上建廊亭,多為穿斗式木構架。廊亭兩邊放置了直欞欄桿和寬闊長凳,供行人停坐,觀景游憩。當地群眾在勞動之余或節日之時,會聚集在亭橋閣樓休閑娛樂。風雨橋不僅是瑤寨中用以通行的長廊走道,更是反映瑤族民眾向往詩意棲居的文化符號。
瑤族村寨是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杰作,是合理利用和適應環境的典范。它的美麗景觀不僅見證了瑤族與漢、壯、苗、侗等民族共生共榮的歷程,也是意境深遠的鄉愁寄托,承載著各族群眾共同傳承、守護的家園記憶。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研究基地。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專項“中華民族共同體視覺形象聚類分析與圖譜建構”(項目號20VMZ008)研究成果?!?/strong>
(編輯:文靜)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