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傳統的“一顆印帳篷”。葉雨辰供圖
在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部,有一個古老的民族——裕固族。歷史上,裕固族先民為適應自然環境,逐步形成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形態。在居住方式上,他們受到漢、蒙古、藏等多個民族的影響,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建筑形制。
東遷入關:從游牧到定牧
裕固族歷史上曾被稱為“撒里畏吾”“撒里畏兀兒”等。1953年,取“裕固”(兼取漢語富裕、鞏固之意)作為民族的名稱。
“聽老輩人說著唱著才知道了,西至哈至是我們的故鄉,許多年前那里災難降臨,狂風卷走牲畜,黃沙吞沒寺院和帳房……走過了千佛洞,穿過了萬佛峽……來到了八字墩遼闊的牧場?!边@首民歌講述了裕固族東遷入關的歷史,從中可以得知裕固族的發展變遷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逐水草而居,四季輪牧”,曾是裕固族牧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如今牧民們夏季、秋季遷到地勢較高的灌木帶草場放牧,以帳篷為家;冬季、春季則在地勢較低、氣候溫和的草場生活,住土木結構的房屋,房屋在用材、樣式上和漢族建筑較為相似。
游牧之居:一顆印帳篷
自東遷以來,帳篷是裕固族傳統的居住形制,直到20世紀50年代,大部分裕固族人仍是“一頂帳篷轉一年,一年四季蕩草原”。
《新唐書·地理志》對裕固族先民回鶻的居所記載為“回鶻衙帳”?;佞X衙帳,又稱牙帳,是回鶻汗國官吏辦事的地方。為適應游牧生活和行軍打仗,回鶻汗王曾居“牛皮牙帳”,這是一種內撐以木架、外包以牛皮的帳房。古代軍營門口置牙旗,所以營門也叫“牙門”。唐宮殿前殿的殿門稱衙門,其實衙門是由“牙門”轉化而來的,回鶻衙帳即承襲唐代的衙門,因它是一種可移動拆遷的帳篷,故稱之為衙帳。
隨著歷史的推移,牛皮衙帳已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藏式方形黑帳篷。這種帳篷用牦牛毛、山羊毛織成的房毯縫制搭蓋而成,因形似帥印,又被稱為一顆印帳篷。帳篷內以四根或六根、九根木架支撐,富裕人家多用九根房桿的帳篷,可容納百余人。裕固族的帳篷門朝向與蒙古族、哈薩克族類似,一般向南或向東。帳篷內部正上方設佛龕,左側為鋪,右側放置奶桶、鍋碗等炊具,正中設火爐燒火做飯,帳篷頂開有天窗。這種較輕型的方形或多角形帳篷,多見于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北部等地的牧區。
定牧之居:土筑平房
明代中期,裕固族東遷后留在酒泉以東的一部分民眾,因與漢族雜居,逐漸向農耕過渡,至明后期逐步形成半定居的生活方式。裕固族土房的形式和修建方法與河西走廊農業區的漢族相似,均為土木結構,即以土坯、麥草泥、白楊木為建造原料。住房平面為長方形,房屋外圍修四堵約兩米高的土墻,木質檁子置于山墻上,在上面豎擺椽子,鋪上芨芨草席和草泥。房屋兩側多不起屋脊,房頂后高前低,以利出水。院門多朝東或南開,院內有住房、灶房、堆放雜物的房屋,還有飼養性畜的圈棚。
新時代以來,各種惠民政策讓裕固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住所條件也煥然一新。從建筑材料到結構樣式,新式房屋基本與鄰近的漢族居所相同。屋頂常用各種顏色的琉璃瓦、小青瓦和鎏金瓦,堂屋寬敞明亮,陽光充足。梁和斗拱多用各種彩繪進行裝飾,門窗拼裝雕刻,常見的紋樣是龍、鳳、龜等祥禽瑞獸和山水風光。
如今,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的裕固族群眾,已經從以畜牧業為主轉向農牧結合、輔以發展旅游業的經濟模式。他們將自己世代為伴的帳篷搬進城鎮、景區,用獨特的民族歌舞和飲食文化吸引游客。正如裕固族人在扎新房儀式中所言:“呀來塞,呀來塞,新房子酥油般的光滑,房主人鮮奶般的純潔,在吉祥美好的日子里,來給房主人恭喜安家。新帳房花楞楞的花,是用四十幅或八十幅花毯子縫成,新帳房四棱見線的整齊,美觀耐用可用八十年或八百年?!?/p>
(編輯:文靜)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