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nzv39"><form id="nzv39"><nobr id="nzv39"></nobr></form></form>
<form id="nzv39"><nobr id="nzv39"><nobr id="nzv39"></nobr></nobr></form>
<address id="nzv39"><listing id="nzv39"><meter id="nzv39"></meter></listing></address>

<form id="nzv39"><nobr id="nzv39"></nobr></form>

      <form id="nzv39"><listing id="nzv39"><meter id="nzv39"></meter></listing></form>
      <form id="nzv39"><nobr id="nzv39"></nobr></form>
        <address id="nzv39"><listing id="nzv39"><meter id="nzv39"></meter></listing></address>

          天山下的“阿吾勒” 草原上的氈幕居
          來源:中國民族報 葉雨辰 發布日期:2022-05-29瀏覽(10)人次 投稿收藏

            草原上的氈房。葉雨辰供圖

            在我國西北邊陲,“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在一輪又一輪的遷徙浪潮中,與周邊民族不斷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新疆地區的哈薩克族,就是游牧民族遷徙融合的典型代表。千百年來,哈薩克族牧民“隨畜牧而轉移”,在一次次轉場中摸索著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尋求與自然和諧的相處之道。

            穹廬為室兮旃為墻,氈房住居的悠久歷史  

            在天山山脈西部、三面環山的伊犁河谷,世代居住著游牧民族哈薩克族。追溯歷史可以發現,烏孫屬哈薩克族祖先的一支。西漢時期,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后,烏孫王向漢武帝求親,和親公主劉細君遠嫁烏孫并在《黃鵠歌》中寫道:“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痹娭小榜窂]”指氈房的結構形式,“旃”同“氈”,指毛織品氈子,這說明至少在2000多年前氈房這一住居形式已在西域出現。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氈房從簡單的以草屋避雨防曬,到用柳條編織枝棚,并逐漸發展成圓形枝棚,出現了原始的氈房“烏蘭?!?。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阿吾拉勒山的建筑巖畫表明,哈薩克人早期的建筑平面基本上是圓形或者接近圓形,并且已經出現了裝有雙輪的移動式氈房。后來,隨著打鑿工具的出現,能工巧匠們發明了如今氈房中常見的頂拱和構架,從而徹底改變了早期氈房的承重結構和造型,建造了真正意義上的哈薩克族氈房,哈薩克語稱之為“宇”。 

            流動的草原房屋,“白色宮殿”的建筑藝術  

            哈薩克族古老的基層社會組織叫“阿吾勒”,大多由同一部落同一祖宗的幾戶或十幾戶人家組成,一同從事生產活動,一同按季節轉移草場。新疆東北部的大草原上,一座座白色氈房醒目可見,由于采用白色毛氈建造,氈房里布置得十分講究,故而被稱為“白色宮殿”。  

            氈房建造就地取材,多用草原特有的紅柳、芨芨草、羊毛或牛毛制作的繩子以及氈片。氈房由圍墻、房桿、頂圈、房氈、門等五部分組成。圍墻一般由四片柵欄墻架圍成圓筒形狀,柵欄墻由扁圓形樹桿分兩層斜叉連接組成,桿與桿連接處鉆孔并用馬皮細繩穿通和打結。按照柵欄墻架的結構可以分為寬、窄眼柵欄,寬眼柵欄重量輕且便于搬運,窄眼柵欄抗風能力強。房桿一端呈淺弧形撐桿,頂圈用樹桿圍成圓圈固定在頂氈,頂氈的中央開一個活動的氈蓋天窗,白天揭開可通風采光,夜間和風雪天蓋上,可避寒和阻擋風雪,兼具窗戶和爐灶煙囪的作用。氈房外圍是與柵欄墻架等高的草簾,草簾的外邊再圍上圍氈。撐桿上同樣鋪蓋著篷氈,罩在柵欄墻架的頂部。圍氈、篷氈、頂氈都要系上繩索抻住,并綁在木樁上,以增強氈房的抗風能力。  

            氈房門多為東朝向,高約1.5米,為雕花雙扇木板門。氈房中間是火塘,火爐不能隨便移動。進門后,房內左右兩側用以存放馬具、打獵用具和食物、炊具,后面部分則用以住人待客。  

            哈薩克族的氈房種類很多,除了原始氈房“烏蘭?!?,還有結構簡易的便攜“阿布賚夏”,占地較少的“哈拉夏”,以及格構架多達30架的豪華氈房等等。  

            壯闊的遷徙之路,多民族共有的轉場文化  

            游牧民族的轉場是根據牧草生長周期,不斷將牲畜趕往草料富足地區,循環輪牧。游牧民族通常在春、夏、秋三季處于半定居的游牧狀態,以帳幕建筑氈房為主;冬季定牧時則有固定的房屋定居,有石頭、木構、生土、磚木等多種建筑形式。  

            由于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近似,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的氈房與哈薩克族基本相同,氈房顏色、壁體骨架、芨芨草簾、頂圈、室內布局、色彩裝飾等均相似。藏族、裕固族的氈房與哈薩克族使用的輕型帳房大致相同,為四角或者多角形狀,帳頂在順脊處開一長形天窗。  

            哈薩克族的定居房屋多用木頭、土坯和石塊建造,外形為四方平頂,與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的定居房屋類似。此外,哈薩克族還有一種圓頂房,圍墻用土坯和石塊砌成,房頂呈穹廬形,被稱作“忒哈拉”。  

            誠如有詩句這樣寫道,“哈薩克的繁榮誕生在遷徙中,哈薩克的歷史譜寫在轉場中?!惫_克族的游牧文化體現在因時而動的轉場生活中,而發展至今的氈房建筑不僅反映了游牧民族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智慧,而且對豐富祖國燦爛的文化遺產寶庫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研究基地。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專項“中華民族共同體視覺形象聚類分析與圖譜建構”(項目號20VMZ008)研究成果?!?/p>(編輯:張雪娥

          [字號: ]


          網站聲明
          本網站是國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網站,所收集的資料主要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也不具有任何商業目的。如果您發現網站上內容不符合事實或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電話:010-82685629 電子郵箱:zgmzb@sina.com
          感謝您對我網的關注!

          最新新聞

          專題

          更多>>
          • 中華建筑文化
          • 美麗家園
          • 荷花綻泉城  民舞譜華章
          97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品

          <form id="nzv39"><form id="nzv39"><nobr id="nzv39"></nobr></form></form>
          <form id="nzv39"><nobr id="nzv39"><nobr id="nzv39"></nobr></nobr></form>
          <address id="nzv39"><listing id="nzv39"><meter id="nzv39"></meter></listing></address>

          <form id="nzv39"><nobr id="nzv39"></nobr></form>

              <form id="nzv39"><listing id="nzv39"><meter id="nzv39"></meter></listing></form>
              <form id="nzv39"><nobr id="nzv39"></nobr></form>
                <address id="nzv39"><listing id="nzv39"><meter id="nzv39"></meter></listing></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