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廓一瞥。 葉雨辰供圖
甘肅、青海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這里的農、牧、商等多種經濟形態交匯互補,漢、藏、蒙古、回、土、撒拉、東鄉、保安等各族群眾共生共存,形成多民族文化互鑒融通的景象,建筑就是其突出表現。
歷經風霜證變遷,鄉風蘊藉是莊廓
在有著“彩虹故鄉”之稱的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世代生活著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土族。歷史上,土族與漢、藏、蒙古、保安、東鄉、撒拉、回、裕固等多個民族長期雜居相處,各民族之間頻繁接觸、持續互動,在經濟、文化、宗教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相互影響,互融通婚不乏其例。
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土族民眾既保留了早期游牧民族的古老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同時又積極借鑒和吸收雜居共處的其他民族的文化,尤其是漢族和藏族文化對其影響深刻,這一點從住宅形制上可見一斑。
河湟谷地以兩山夾峙、一水東流構成獨特的山水人文走廊,鋪陳著壯闊的自然畫卷,記載著悠遠的歷史回響。與歷史時空相伴相行的是一座座褐土色、質樸而厚重的莊廓。
莊廓是土族人的典型傳統民居類型,互助土族語稱其為“日麻”。高大厚重的黃土圍墻夯筑,木構架承重,自成系統的房屋圍護隔墻,較好地滿足了防寒保溫、隔風防塵的功能要求。土族人家都有一個方方正正的莊廓庭院,院壁修得較高,分上下兩層,下部是由泥土壘成的厚壁,上部由土坯所砌,外面抹白土,顯得整潔美觀,有的墻壁上還用白色小石子鑲成各種圖案。院墻四角各安放著一塊較大的白色大石頭,院子正中有一圓槽,是用來拴牲口的。槽中間豎立著一根高高的木桿,頂端掛有經幡?,F在許多人家已將圓槽改為花壇,種植牡丹、芍藥、大麗花等花卉。莊廓內,與院門相對的北面是正房,東西有廂房,四角有角房。正房一排三間,用木板做隔斷,中間是堂屋,屋頂平展光滑,檐口木作精致,木刻花紋多為本色,門窗等木構件上都雕刻著花鳥魚蟲等各種圖案。
每年冬天,土族人閑下來,就會聚集在打麥場轉輪子秋、跳安昭舞,縱情享受豐收年景帶來的歡樂時光。紅紅的篝火,暖暖的青稞酒,赤橙黃綠青藍紫組成的花袖衫,在成片土黃色的莊廓映襯下,顯得更加絢麗多彩。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像和煦的春風溫暖了高原寒冷的冬天。
高原川水共居住,多民族交融促團結
在河湟地區,這種土墻平頂的四合院式莊廓建筑,不僅為土族人世代傳承,當地漢、藏、回、撒拉、保安、東鄉等民族皆慣用此式,且各具特色。
一般而言,莊廓建筑的大門設在院墻東南角,這里一般亦是院內排水暗溝的出水方向。有的莊廓將正房加高一層,可與平頂相接,作為貯糧之所。少數住宅將二三院串連在一起,組成多院莊廓,有的還附有單獨的車院、果園等。建筑裝飾集中在大門和正房檐下,門窗的欞格圖案樣式也較豐富。窗欞及門框多起線,木柱多為土黃色和土紅色。
在建筑形制上,回、撒拉、保安、東鄉等民族的莊廓更為相似。正房明間門窗做成“虎抱頭”式凹廊,東鄉族稱之為“包沙”。院內不養牲畜,喜種花植樹,整個院落干凈整潔。建筑裝飾多體現在院內木裝修上,檐口枋木挑出層層木雕,俗稱“花洞”。此外,門窗欞格以幾何圖案做底,花鳥浮雕為表,較為復雜。
相較而言,土族和藏族的莊廓建筑在風格上更為接近。比如,會在土墻外部用白色涂料“澆白”,外檐木裝修亦有簡單的裝飾,內部設有佛龕,門墻、家具等均用五彩細繪。此外,土族的瑪尼旗桿與藏族的瑪尼桿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土族民眾與周圍各民族頻繁接觸、不斷交融、相學相長。土族村落因結合地域特點、民族特色,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有機融合,表現了土族人樸實、敦厚的性格和對自然強烈的有情觀念。在那一座座幾近方正的莊廓里,一磚一石,一花一木,經年累月印記于河湟谷地,有人間的煙火,有歲月的守望,更有土族人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研究基地。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專項“中華民族共同體視覺形象聚類分析與圖譜建構”(項目號20VMZ008)研究成果?!?/p>
(編輯:張雪娥)最新新聞